自2011年社科部重建以来,社科部领导及全体教师非常重视职前教师的实践教学。我们建立了“教师培训中心”;实行职前教师教育的“双导师制”;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;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;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;选聘和培训教师培训师。通过实践教学,提升了培养质量,取得了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一、职前教师教育的“双导师制”的实践探索
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,深化教师教育改革,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,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,2011年10月8日,教育部颁发了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(试行)》,同时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(试行)》提出10条意见。其中第八条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”:“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,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%。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,实行双导师制。”
廊坊师院实施教师职业能力“双导师制”。 所谓“双导师制”,即学院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,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践和见习、实习工作。每20至25名学生配备一名中小学导师,每月集中活动一次,学生自由活动若干次,四年期间不间断。学院教育类课程教师按1∶5的比例与中小学教师组成各学科组,学院教师主要承担教学目标的制定、组织、实施、评估等任务,中小学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活动。目前,该院已经遴选聘任26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导师库。“中小学导师基层教学经验丰富,他们手把手教给我们实际教育教学技能,还经常组织我们到中小学参加公开课、学科组教研等活动,让我们在‘学悟并进’中学到了真本事。”该院2011级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耿荣荣说。
自2011年9月以来,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开始尝试本科生培养的“导师制”,可被视为“双导师制”的初步尝试。其做法是,教师为2011级新生开设“职业规划与学习指导”讲座;学生选择导师;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、论文指导以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。两年来,导师利用每周二下午与学生交流,主要内容是学术交流、读书指导、心理辅导。由于导师大都是高校专业教师,没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,更没有中学教师专业技能,不能对职前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,实际上,我们实行的是“学术导师制”而非“双导师制”。
2013年5月,社科部受唐山市教育局委托,承办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师脱职培训。我们从受训教师中挑选教学专业水平较高者做“技能导师”,请他们在微格教室指导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训练。这些教师课前接受马千喜老师的简单培训。课中,他们首先与职前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;其次,为职前教师做示范;再次,对职前教师的备课、说课和讲课进行评价,提出改进建议。课后,职前教师受益匪浅,纷纷要求学校能聘请中学优秀教师做“技能导师”。
二、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
2011年9月,社科部成立“教师培训中心”。主任吴文华,副主任白臣,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:马千喜。校内教师培训师:马千喜、李秀艳、宋晓敏、李春杰、李志伟、王俊丰、崔彩文;兼职培训师(17人):丛雅姿、赵永新、高爱国、彭体华、王雅君、焦瑞华、陈静、郑士文、张海花、李艳华、程燃、王福会、王淑会、万雅静、张燕凌、王晓东、孟宪英。
三、实践教学基地
社科部依托中学建立了10个实践教学基地。具体如下:
初中:唐山五十四中学、友谊中学、韩城镇中学、丰润镇中学。
高中:唐山一中、唐山二中、开滦一中、开滦二中、唐山外国语学校、唐山十中。
四、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
在导师指导下社科部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,内容如下:
(一)汉字书写技能训练;(二)教育教学语言技能训练;(三)课件制作技能训练;(四)教师礼仪训练;(五)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;(六)中学生心理辅导技能训练。
五、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础上,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训练。内容如下:
(一)教师教材研究技能训练;(二)中学生学情分析技能训练;(三)教学媒体应用技能训练;(四)教师教学设计技能训练;(五)教师说课、听课与评课技能训练;(六)教师讲课技能训练;(七)教师教育研究技能训练;(八)中学生学习指导技能训练。
六、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
按照教师教育培养方案,社科部开设了“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”课程。目前,马千喜探索了“导生制”下的“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”法。具体做法是,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;从每组挑选一名优秀生做导师的助手,协助导师进行“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”。尽管此训练方法提高了培训质量,但仍存在不足。主要是“导生”毕竟不是老师。因此,“导师制”下的“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”势在必行。我们的设想如下:
(一)训练目标
职前教师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、说课、听课、评课、上课技能,能通过教师资格证面试。
(二)训练内容
1教师教学设计技能训练;2教师说课技能训练;3听课与评课技能训练;4教师讲课技能训练。
(三)课程组织形式
微型课堂,每班10—12人,配备一名导师。每周半天3学时,共计10周。前9周训练,最后一周进行《教师专业技能测试》。授课地点:微格教室。
(四)导师
具有中学教学实践经验的、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培训师。
(五)考核
考试课。教师专业技能测试
考试形式为:
(一)书面测试:教学设计稿;说课稿;课件;教学反思稿;评课稿;听课记录。
(二)实践测试(20分钟)
1.阐述教学设计(5分钟);2.模拟讲课(13分钟);3.答辩(2分钟)。
七、教育见习
自2005年,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坚持开展“教育见习”。我们依托市区中学建立了“教育见习基地”,每年5月和10月到见习基地开展为期2周的教育见习。白臣负责教育见习的组织工作。马千喜负责教育见习的管理。但我们的见习只是单一的集中见习,因此,我们建议见习改革,实行集中见习与分散见习相结合。具体构想如下:
(一)分散见习
见习时间一年。见习生在兼职导师指导下,每周到导师所在中学见习1天,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作业:1.见习日志;2.见习报告;3.调研报告;4.听课记录;5.评课稿;6.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;7.在导师指导下讲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。
(二)集中见习
分两个学期进行。每次2周。地点:实践教学基地。见习学校配备导师若干名。
见习内容:1观摩集体备课;2观摩课堂教学;3观摩班会;4观摩集体研讨;5观摩心理辅导;6评课;7教育调研。
见习作业:1.见习日志;2.见习报告;3.调研报告;4.听课记录;5.评课稿;6.听课不少于16节。
八、教育实习
社科部非常重视教育实习。实习前对职前教师进行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”和“教师教学技能微格训练”,对其教师专业教学技能进行测试,做到“不合格不实习”。实习采取“顶岗实习”个“代课”相结合。社科部实习生教学基本功扎实,专业教学能力较强,深受实习学校和代课学校师生的好评,许多实习生实习结束后都能获得实习学校的表扬信。但教育实习仍需要改革。我们建议学校指导、各系负责实施、依托实习基地的教育实习,形成大学与中学合作联合培养教师的合作机制。首先,在实习基地选聘和培训教师培训师,给予教师培训师以工资待遇和精神鼓励。其次,实习管理。再次,实习考核。
九、教师职业技能大赛
社科部一贯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,并且与学生工作结合,开展“精彩一课”活动,在此基础上举办教师职业技能大赛,比赛内容有汉字书写比赛、演讲比赛等。
十、举办教学技能大赛
社科部每年举办教学技能大赛,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。
2012年12月,马千喜、刘肇民指导的五名学生参加了第二届“华文杯”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,创造了首次参赛全部获奖,且获奖档次高的奇迹。社科部选手获一个“特等奖”、三个“一等奖”和一个“二等奖”。
2013年10月,马千喜、吴文华、白臣、赵婉华、李志伟、李春杰、高东、潘素芳等指导的五名学生参加了第三届“华文杯”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,共有11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,云集了华中师范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、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国内名校,仅有53人获奖。社科部选手获一个“特等奖”、四个“一等奖”。